新聞學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
尤其作為一本搜集資料、窺見歷史的書,以一部書總結40年,最大的難度不在于資料的搜集,而在于資料的取舍。
雖然本書號稱從1929年至1972年的“美國社會百科全書”,但“百科”的味道并不干澀,鮮活之甚入木三分。全書中精彩的橋段不計其數(shù),除了交代了這40年間美國甚至國際的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也講述了了一些對后代有著深刻影響的“家長里短”。
以大蕭條時期的慘境和“補償金大軍”事件開始,從二戰(zhàn)的輝煌來到美國內政的黑金時代,艾森豪威爾將美國從麥卡錫政府的泥潭中帶出來,并從此邁入一個“全速而穩(wěn)健地進行”的時期。對于美蘇兩國的太空競爭,曼徹斯特花費了大量的筆墨生動展示了美國民眾在面對蘇聯(lián)處于領先地位時的有趣反應。
豬灣事件、越南戰(zhàn)爭、古巴導彈危機、反共斗士、馬丁路德金引發(fā)人權運動、金西教授的報告、黑人居住區(qū)哈萊姆的形成、退伍軍人問題、冷戰(zhàn)觀點的流行、中國的崛起和威脅、直至水門事件為全書終結……
盡管這本書以美國總統(tǒng)的更迭牽起主線,但是對大多數(shù)中國讀者來說,作者對于各個時期美國國內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側面的細致生動的表現(xiàn),才是更吸引他們的內容。以今日之眼光來品讀書中記載的美國媒體半個世紀前的一段段充滿趣味的表達,更是饒有趣味。比照中國的當下現(xiàn)實,竟能時常發(fā)現(xiàn)與當時的美國頗有些異曲同工處,只是貌合神離,形似而神缺。
無論如何,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堅持使用宏觀視角,細節(jié)處又不惜采用盡量多的平行線進行蒙太奇式樣的特寫,以犧牲邏輯換取細節(jié)的豐滿與張弛,這一點是殊為不易的。而這一切的根本前提在于豐富詳實的史料積累和作者自身的犀利及與身居來的幽默感。以上這些造就了《光榮與夢想》的不計其數(shù)的優(yōu)秀品質。
當羅斯福接替胡佛當選總統(tǒng)之后,曼徹斯特寫到:“消息傳到‘胡佛村’和流浪漢的棲身處,傳到……加利福尼亞州圣莫尼卡市的威爾?羅杰斯在打字機上記下了這樣一句話:‘就是羅斯福一把火燒了國會,我們也會大聲歡呼說‘好哇, 火到底點著啦!’”當哈里?杜魯門當選總統(tǒng)之后,曼徹斯特寫到:“他三步兩步?jīng)_上臺階,兩只睪丸撞得叮當亂響”。
當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tǒng)之后,曼徹斯特寫到:“我認為他不會有什么政治見解……但是他愛好用方言開玩笑,穿衣服隨便,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艾森豪威爾短上衣。”當肯尼迪當選總統(tǒng)之后,曼徹斯特寫到:“總統(tǒng)這個職位,和許多法國的餐館一樣,各有各的風味。肯尼迪的形象就是一種古怪的混合物。”
在曼徹斯特的文字中,強烈的紀實性和極端的戲劇化是兩大顛撲不破的規(guī)律。杜魯門是小丑式的,而尼克松卻是可歌可泣的,這里面有政治人物的本身氣質,當然也一定摻雜了作者的自身政治觀點、喜好甚至審美。不過重要的是,在讀者看來,曼徹斯特的“力求客觀和真實”是躍然紙上。
真實和主觀,兩個詞存在顯而易見的沖突。但是通過歷史和傳記加以影射的,通常不是一類人,而是一代人。這也是記錄歷史的真正意義。
我相信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美國人看到這些,他們會流下眼淚。我還相信,當曼徹斯特耗用了他長久的堅持并真正完成了這部著作的時候,他也會流下眼淚,因為他用筆桿操縱了歷史。這種感覺那么真實,值得人類耗費一生。
所以在最后,他用菲茨杰拉德的句子來結尾:“所以我們掉轉船頭,逆時代潮流而行,不間歇地向過去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