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暑已退,秋涼已現。
說的不是天氣,而是新能源汽車市場。
可能有人會說,新能源汽車還是星辰大海,未來增長空間無可限量,各大車企的銷量同比增長都亮瞎眼,怎么會秋意涼?
同比高增長沒錯,但環比下滑也是事實。
最近車圈最熱的,是特斯拉的降價。
馬斯克這次也算狠的,明的暗的都做了,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想用降價促銷量的目的昭然若揭。現在,更是把車型的交付期縮短到一個禮拜,想想半年前,定個車還得苦等幾個月,現在交錢一周就能拿到車,這速度,真的是要把客戶寵上天的節奏。
不過,這也不能怪老馬,年初信誓旦旦,立下flag,今年要賣140萬輛,可1-9月,總銷量,也才剛過90萬,平均每個月賣10萬輛,后面三個月即使能夠達到這個數,全年也就是130萬輛。
而且,以現在的經濟情況、消費力,以及競爭環境,能完成全年140萬輛,確實有點懸,就看馬斯克能不能再次創造奇跡了。
但是,電動車降價潮這個事,已經提上了日程。
最近,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承認,新能源車尤其是新勢力品牌的商超店,正面臨著商場客流下降的挑戰,在銷量方面大幅承壓,特斯拉的降價行為會觸發行業小范圍的促銷。不過,他又補充,認為不會出現大范圍的降價潮,反而有可能會出現一輪漲價潮。
?
什么叫做出現新一輪的漲價潮?
現在這樣的經濟形勢,加上現在如此內卷的競爭環境,還要漲價?找誰買去?真不知道這位秘書長哪里來的信心。
年初的時候,很多車企對今年的銷售都非常有信心,其中不乏喊出30萬輛目標的,原因也很簡單,去年生意實在太火爆了,整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漲了1.6倍。即便如此,滲透率也只有14.8%,增長潛力非常大。
吃到了去年的增長紅利,造車廠明顯是人有多大膽,車有多大產。
不過,從1-10月各家車企的銷量上看,鮮有達標的,尤其是一些新勢力,總銷量才10萬左右,后面兩個月能賣20萬輛,基本不可能了,今年沒達到小目標,會是一抓一大把。這里面當然有客觀原因,但車企本身過于膨脹的野心,也是重要原因。
就看誰能夠有魄力跟隨特斯拉,在最后兩個月沖刺一把。不過,我想主動降價的應該不會多。一邊是仍在高位的原材料價格,一邊又是持續擴大的虧損額,沒有幾個敢跟馬斯克那樣玩。
熬,或許是唯一的辦法,不過,也有另外一些公司,有不一樣的做法。
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增長潛力巨大的市場,這是大家的共識,但另一面,新能源汽車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內卷,這同樣是大家的共識。
只能說,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機遇和挑戰都擺在那,就看哪家車企有能力搶占。
企業是否成功,還是得取決于一些底層的核心的因素,比如戰略,比如經營理念。
作為汽車業,我認為產品戰略就是一個很底層的因素,但凡成功的車企,都是非常棒的產品,而那些簡單山寨、靠堆砌、核心零部件過度依賴外供的車企,哪怕現在過得還不錯,終究都不會走得遠。
就像眾泰,當年也曾經是神一般的存在,10來萬就能開上“路虎”、“保時捷”,風靡一時,滿足了當時很多中國人對于開豪車的夢想,只可惜,這樣的時間,中國人只給了十年的時間窗口,如果在這個窗口期沒能實現轉型,迎面撲來的就只有兵敗如山倒。
而現在,不少車企其實還在走眾泰的老路,可能出不了幾年,眾泰的結局,就會再一次在某些車企身上重演。
而那些真正堅持做好產品的車企,最終會收獲長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