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周,6.25就要到了,整個行業馬上就要面對一個現實的問題:要不要漲價?
?
以“網約神車”北汽EU5為例算筆賬:2018年度補貼(國地兩級)7.5萬,銷售指導價12.99萬,6.25之后,補貼降為2.5元,降幅5萬,屆時EU5的銷售指導價該定多少?如果不漲價,就意味著北汽藍谷(股票代碼600733)要承擔巨額虧損——假如還像以前那樣大賣的話——對上市公司而言,這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所有公開數據都不能支持這樣的判斷:EU5在2018年度有5萬元的單車毛利。
假如EU5漲價1萬元,加上3年資金成本(按年化利率7%計算),共計1.21萬,36期期均成本上升336元,也就是說要吃掉CP公司單車每月336元的毛利;假如漲價2萬,則要吃掉單車每月672元。對CP公司來說,這可不是小數目,目前北京CP公司的平均單車月毛利在1000元左右,這已經是全國最高水平。而只要北汽EU5漲價1萬元,CP公司每月要損失至少30%的單車毛利!
由此可以推斷,北汽EU5繼5月大賣之后,6月的上牌量一定再創新高,也許會達到一個令人瞠目的數字。隨之而來的,則應是7、8月的大幅下滑。這個曲線大概率也會發生在其他熱銷網約車型上,比如比亞迪E5、吉利帝豪EV450進取版、奇瑞艾瑞澤5E等,假如它們跟隨EU5漲價的話。若真如此,整個網約電動車市場,即將迎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拐點——7月以后,供需都會大幅收縮,直至收縮到一個新的平衡點。
如果你要問:各廠家不漲價不就得了?當然我們承認這并非絕無可能,但承擔巨額虧損以提升或維持市場規模,在毛利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這樣的決策難度有多大,各位可以想象。
算這筆賬是為了說明一個事實:漲價與否,直接影響著市場的規模,網約車市場如此,對私市場也如此。我們并不認為,只要北京天津廣州開放限購,消費者就都來買電動車了——推動他們搶購的原因,是對搖號難度逐年快速加大的恐懼。一旦開放限購,他們的期望就會轉變為,電動車早日實現和燃油車對價,而不是漲價。
因此,當前的關鍵是降低成本,而不是呼吁開放限購。全行業協同,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是推動市場可持續成長的核心動能之一。如果行業繼續依賴政策扶持,遲遲不肯斷奶,將會嚴重打擊消費者和資本市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