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降價的威脅,品牌力和產品力較強的車企,完全有底氣說“不”。可是,對于那些相對弱勢的企業和品牌來說,是否跟進降價將是不得不面對的兩難選擇:不跟進,原本就縮水的市場生存空間或將被進一步擠壓;而一旦跟進,可能就會被價格戰“綁架”,陷入以價換量的窠臼。
價格戰對于某些汽車企業而言如同“囚徒困境”,不降價,其有限的市場份額恐被搶奪;降價,又會不可避免地會傷害品牌的價值和形象;更為嚴重的是,價格戰還會將利潤空間被削薄的壓力轉嫁給上下游,從而破壞整個汽車產業鏈的平衡。在編輯部同仁的鼓動下,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的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嘗試用哲學的視角觀察車市。本期《躍躍哲談》與您一同探討,車企在疫情下的降價行為,得注意把握力度和節奏,警惕被拖入價格戰的惡性循環中。
?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上汽集團不斷傳來好消息。5月5日的“上汽品牌之夜”上,上汽集團宣布,“截至5月4日,該集團旗下五大整車企業、九大乘用車品牌在5月1日起揭幕的‘五與上汽有個約惠’促銷活動中,累積收獲意向客戶33062個,同比增長99.1%;獲得訂單3692個,同比增長85.1%”。5月2日,上汽集團發布消息稱,“4月,集團汽車總零售43.3萬輛,同比增長0.5%,其中國內零售41.3萬輛,同比增長1.3%”。
然而,表面風光的背后,卻難掩上汽集團深陷業績持續惡化的窘境。數據顯示,2019年,上汽集團的銷量為623.8萬輛,同比下滑11.54%,跑輸行業約3.34個百分點;市場份額下降近1個百分點,至24.2%。今年第一季度,上汽集團的累計銷量為67.9萬輛,同比下滑55.71%,不僅呈現加速下滑的勢頭,而且還遠遠落后于整個行業的平均水平。據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汽車銷量為367.2萬輛,同比下降42.4%。
面對如此被動局面,一直處在行業頭部的上汽集團率先開啟市場促銷。自2月25日起,上汽通用五菱先后向市場發放了35億元“紅包”;4月22日,上汽大眾旗下斯柯達品牌下調全系車型的價格,最高降幅達2.85萬元。在上海“五五購物節”期間,上汽集團攜旗下主力品牌通過現金折讓、置換補貼以及保險、稅費、售后服務贈送等形式,全面參與到促銷活動中。“我們這次活動核心是賣車,四位老總每個月要賣多少車都有指標的”,上汽集團總裁助理蔡賓在接受采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