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蓋世汽車
開局“身價”5萬元/噸,只用23個月“身價”翻了12倍。這是“白色石油”碳酸鋰在2021年1月到2022年11月的身價變化。不過,又用了2個月時間,碳酸鋰價格從60萬元/噸,跌破20萬元/噸,價格“腰斬”大半。盡管碳酸鋰價格回落在意料之中,但是“俯沖式”價格走勢,還是遠超市場預期。
無論碳酸鋰的價格是飆升還是俯沖,本質都在于供需關系。2021年之前,由于產能過剩需求不足,鋰價走低,鋰礦商的日子過的艱難。
?
2019年,澳洲鋰礦公司Alita Resources宣布破產重組。2020年,中國“鋰業一哥”天齊鋰業深陷債務危機。緊張的市場環境之下,鋰礦商趨于“保守”生產,不再盲目擴張。鋰礦業減產停產浪潮過去之后,碳酸鋰產能也相對收縮。轉折在2021年,新能源產業迎來了爆發。電動汽車產能快速擴張,對動力電池的需求急劇膨脹。
作為動力電池的主要原材料,碳酸鋰需求大幅增長。然而“產鋰”不是一日之功,鋰礦投產平均周期 6-8 年,停產再復產平均周期 2-5 年,緊趕慢趕,也需要時間周期。再加上提煉技術的限制,約束了碳酸鋰的產量,上游企業碳酸鋰的產能難以跟上爆發的市場需求,造成了持續兩年的“供需錯配”,碳酸鋰價格水漲船高。
不過眼下,供需錯配問題正在被緩解。一方面,許多電池企業鋰資源自給率提高。譬如,寧德時代持有的碳酸鋰權益產能以及其電池回收的提鋰能力,保守預計2023年底可釋放鋰鹽產能約20.3萬噸。另一方面是,過去兩年,碳酸鋰價格上漲,鋰礦業擴增擴產。產能投入后,市場供給增加。
中信建投期貨預計,2023-2025年鋰供給分別約112.25萬噸、154.65萬噸和183.1萬噸碳酸鋰;鋰需求分別為110.45萬噸、136.12萬噸和165.15萬噸碳酸鋰,碳酸鋰從供不應求轉向供大于求。
到了今年,燃油車降價潮襲來,對于新能源汽車市場造成沖擊,最直觀的表現之一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增速回落。再疊加新能源補貼退場等“debuff”,國內新能源車企面臨重壓,對于一些新勢力車企來說壓力尤甚。此次,碳酸鋰降價,為國內新能源車企減輕了成本壓力,帶來更多的調價空間。
有分析人士指出磷酸鋰大幅降價,必然會帶來新能源汽車的降價,形成對燃油車市場的碾壓之勢。
然而,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電池產業鏈健康會給新能源汽車企業減輕壓力,但短期內對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并不會有影響,車企與電池廠商的價格商談,是按季度談定,因此近期碳酸鋰價格的持續走低,不會影響車企的定價。
不過,盡管短期內有“長協單”的影響,但是短期市場需求未見明顯恢復,原料價格預計仍有下探空間。
長期來看,伴隨著碳酸鋰供求關系的改變,“議價權”正在向下游市場轉移。因此,碳酸鋰降價為新能源車企帶來的成本優勢是毋庸置疑的。“價格戰”本質來說是“成本戰”,控制成本和獲取訂單一樣重要,價格隨著不同階段的側重也隨之調整。碳酸鋰價格的回落,將為新能源汽車一方,增添更多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