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BBA的電動車被貼上了雜牌軍的標簽,言外之意,奔馳寶馬奧迪的電動車都是不入流的,還不如中國新勢力品牌的車。
然而時代和行業內卷,BBA也不得不躬身入局。經過幾個回合的鏖戰,有的新勢力被趕下了舞臺,有的電動車品牌依舊艱難前行,但之前被貼上雜牌電動車標簽的奔馳寶馬奧迪,卻在電動化的賽道上加速前行。
以寶馬為例,過去受制于電動車供應體系和品牌對電動車價格的錯誤認知,把電動車放在了比燃油車更高的地位上,同樣大小的電動車比燃油車貴上好幾萬,體驗還尚未與燃油車拉開差距。
但如今寶馬想明白了。近日,全新寶馬5系上市,燃油車5系和純電i5齊上陣,在價格層面還一致地以43.99萬元的價格,首次實現了BBA領域在官方口徑上的油電同價。
作為對比,以前寶馬3系的指導價是29.99萬元起,i3的指導價則為35.39萬元起。現在市場已經教會了BBA如何賣電動車,那就是放棄品牌溢價的幻想,在現在的終端市場上,無論是3系還是i3,基本上已經下探到了21萬元起的價格帶。
如果說寶馬以油電同價的方式找到了打開電動車市場大門的鑰匙,那么奔馳油電倒掛,則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奔馳電動車的新方向。2023款奔馳E級在終端的價格拉低到了33萬元的起售區間,但奔馳EQE的價格,已經拉低到了30萬元以下的起售價。
事實證明,沒有賣不出的電動車,只有賣不出的價格。去年寶馬以10萬輛/年電動車的銷量,奔馳以超純電車型在華交付“超翻番”的成績,已經讓BBA逐步擺脫雜牌電動車的論斷。
行業內卷,BBA作為巨頭動作可能會緩慢一些,但擁有全球規模化能力,更強大的體系、資源能力、厚家底的BBA,真的搞不好電動車嗎?
到底誰是雜牌?
在新能源行業,特別是以造車新勢力為龍頭的電動車行業,總是以自己單月那1萬多輛的銷量去指點江山,認為新能源都是他們的天下了。無論是在社交媒體還是一些所謂的電動車博主的眼里,新勢力代表了電動車的未來。
不可否認的是,新勢力在造車思路、用戶洞察和體驗方面,確實做得比傳統汽車更好,畢竟他們也需要給出一些拿得出手的賣點去打動那些潛在的消費者。于是乎,在幾個新勢力品牌邁向月銷萬輛的高度時,一股“勝利”之風就刮了起來。
他們沒有看到的是,新勢力發展了好幾年,各家的新產品基本上每年都在推出,但最終月銷量依舊在1萬多輛徘徊。實際上,月銷萬輛和年銷10萬輛的成績,在如今新能源價格戰的當下,企業基本上賺不到錢,新勢力品牌生存都是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