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電池上車,似乎沒有必要了。不久前,關于寧德時代的一則消息,再次攪動市場風云。消息稱:
“寧德時代正在向車企推廣173Ah的VDA規格磷酸鐵鋰電芯,標配2.2C倍率快充,價格不超過0.4元/Wh,目標是10~20萬元的純電市場。”
面對需求疲軟的動力電池市場,寧德時代終于再次吹響了沖鋒號。
對于陷入焦灼價格戰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而言,這或許是個大好消息。但對于“立志上車”的鈉電池而言,卻顯得尤為刺耳。
鈉電池上車的商業邏輯很簡單,就是比鋰電池上車更便宜、更穩定,哪怕與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電池,也具備優勢。
“我國不能從燃油車時代被石油卡脖子,轉變為電動車時代被金屬鈷和鎳卡脖子。”
王傳福曾經公開言及鋰電池的短板,并呼吁發展磷酸鐵鋰電池,避免被稀有金屬卡住脖子。但問題是,恐怕王傳福自己也沒有想到,碳酸鋰原材料的價格竟然會漲到60萬/噸之多。
時至2024,瘋狂的“白色石頭”,終于回歸理性,其中當然少不了各方的共同努力,買礦的買礦,自研的自研,找二供的找二供……
那么問題來了:
當碳酸鋰等原材料價格狂跌,磷酸鐵鋰電池進入0.4元/Wh的時代,那個號稱“取代鋰電池”的鈉電池,又該如何自處?
鈉電池上車,乏陳可數
鈉電池被車圈廣為熟知,應該是在2021年。彼時,寧德時代借著“鈉電池發布”,一躍突破萬億市值的大關。于是乎,有樣學樣,各大電池廠商,也開始講起鈉電池的故事。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鈉電池的主要優勢在于原材料便宜,畢竟大海里的氯化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但如今2年過去了,相對于鋰電池而言,鈉電池依舊存在硬傷——急需市場商業化產品,證明自己。